口腔获得性黑色素痣
Acquired Melanocytic Nevus of Oral Cavity
更新时间:2017-08-22 17:20:23
同义词(或曾用名):交界痣、复合痣、黏膜内痣、蓝痣
概述:
上皮内局灶良性黑色素细胞增殖。
发病部位:常见口腔内部位包括腭、牙龈、颊黏膜及唇。蓝痣最常见的部位是硬腭。
诊断要点:
1.发病年龄范围3-85岁(平均35岁)。
2.交界痣界限清楚,棕色至黑色斑,一般小于0.6cm。基底层的黑色素质细胞巢状分布,缺乏树突,核大小及形态可不一致,但缺乏非典型,核分裂像罕见。
3.复合痣无痛性黄褐色至棕色丘疹样突起,表面光滑。基底层可见黑色素痣细胞巢,痣细胞水滴样下降至固有层浅层。上皮及黏膜下色素不定量分布,缺乏细胞非典型性。
4.黏膜内痣是最常见的口腔内黑色素痣,呈实性,常< 1 cm,可 无黑色素。上皮内缺乏痣细胞,痣细胞仅出现在固有层,痣细胞大小不一,表浅的痣细胞较大及上皮样,形成巢状,可见上皮内色素。中心的痣细胞较小,胞浆偏少,色素常常缺如,呈淋巴细胞样改变,深部痣细胞常常呈梭形类似于施万细胞。
5.蓝痣是口腔内第二常见的黑色素痣,蓝色是由于Tyndall效应,圆顶状或斑点状,< 1 cm。位于固有层深部的梭形黑色素细胞,细胞平行于上皮排列,大量黑色素伴树突分支延伸。
6.富于细胞型蓝痣比较少见,尤其是口腔内。
鉴别诊断:
1. 黑色素斑/焦黑变病/生理性色素沉着:黑色素偶见于基底细胞,基本没有黑色素细胞增多,固有浅层的色素失禁及噬黑色素细胞。
2. 黑棘皮瘤:棘皮病上皮伴散在树突状黑色素细胞,未见黑色素细胞的增多。
3. 口腔黑色素瘤:基底层非典型黑色素细胞浸润表面上皮(Paget样扩散),黑色素细胞浸润固有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