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livary polymorphous denocarcinoma
夏成青
更新时间:2022-10-04 23:57:00
同义词(或曾用名):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
概述:
发病部位:多发生于腭,其他部位包括颊黏膜、磨牙后区、上唇、舌根。大涎腺、泪腺、鼻咽部和鼻腔不常见。
诊断要点:
1.是口腔内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,多见于老年人,女性多见,腭部无痛性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。
2.肿瘤常为实性,界限清楚但无包膜的分叶状结节,平均直径2.2cm。
3.主要组织学特征是细胞形态单一,但组织结构呈多样性,浸润性生长,其主要结构有:
1)小叶状
2)乳头或囊性乳头状
3)束状、实性
4)梁状或小导管样结构,内衬单层立方细胞
5)肿瘤周边有时呈流水或旋涡样形态
6)筛状,有时相似于腺样囊性癌(筛状亚型)
4.肿瘤细胞小至中等,形态一致,胞质少、核稍深染、均一,形态一致,温和,卵圆形,染色质开放,偶尔见小核仁和核沟。核分裂和坏死不常见。
5.肿瘤细胞形成同心的漩涡状或靶环状,围绕血管或神经。局部可见嗜酸性粒细胞、透明细胞、鳞状细胞或黏液细胞。
6. 间质可见黏液样变和玻璃样变区域。
7. 肿瘤侵犯邻近软组织,嗜神经现象常见。腭部和下颌处肿瘤可侵犯邻近骨组织。
免疫组织化学染色:
分子标记:
6-11%的病例PRKDI、PRKD2或PRKD3中的一个重排
鉴别诊断:
1.多形性腺瘤:界限清楚,由增生的间质、上皮和肌上皮细胞构成。典型良性浆细胞样肌上皮细胞很少见于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。GFAP染色有助于鉴别。
2.腺样囊性癌:由基底样细胞构成,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的细胞为立方或柱状,有泡状核且常有明显嗜酸性胞质,未见细胞核的多形性、坏死及增多的核分裂。预后:
治疗:
参考文献: